當官僚遇上娛樂家


@林錦波 - 2008/05/16

有關電影發展局資助電影製作的問題上,業界和外間仍有不少討論,業界對審批和資助條件表示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令有意申請資助的電影公司和電影人感到無奈,如計算資助製作成本三分之一金額的規定中,並非以電影的製作成本為依歸。

例如有電影計劃向發展局申請資助,同時又得到內地和外地電影公司投入資金的話,那發展局便會扣除這筆資金,以餘下的金額作為三分之一資助來計算,那申請人便要想辦法再籌集那三分之二的剩餘製作成本。可是申請人已經想盡辦法取得內地和外地電影公司的投資,還有餘力去籌措那剩餘的三分之二製作成本嗎?至於,外間對於政府資助電影製作仍有不少反對意見,認為政府不應投資或干擾電影的商業運作。

https://pixabay.com/en/cheyenne-wyoming-atlas-theatre-91407/
  https://pixabay.com/en/cheyenne-wyoming-atlas-theatre-91407/

筆者曾於前文提及過以往香港電影是在政府毫無支援之下發揚光大,在「自生自滅」的絕對商業運作下,達到「東方荷里活」的盛世。記得有次出席政府舉辦的電影活動中,唐英年司長高調讚揚香港電影作為創意工業「旗艦」的成就,坐在台下的幾位老一輩電影人卻私下細語,話當年港英政府如何打壓他們的往事,如今又理直氣壯讚揚香港電影的成就,政府如何配合推動香港電影的發展等,時移勢易令他們感慨萬千。香港由港英政府到特區政府,文官制度仍是政府的主體,官員們都有一套處理各種事務的手法,架構上各部門的官員都因應好些因素經常調往不同的部門,如過往主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市政局,及後的康文署,以及掌管香港電影資料館等部門的官員,他們都不是電影的專才,這亦是因何電影節多年來要求公司化的原因,一來是希望由電影專才來主理電影節的工作,二來是電影節在政府架構下,有不少發展上的局限。當然電影節公司化後,又出現了另一層次的各種問題,容後再談。

一直以來政府面對香港電影業都有不少溝通上的障礙,一來是電影工業是一個頗為獨特的工業,由電影人到製作,由發行到戲院營運,都不是行外人容易理解當中的情況,加上從事電影的工作者和投資者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少是政府和官員們不大想接觸的人士,如冷戰時期,屬於愛國陣營的電影公司和電影人便受到港英政府的打壓,同時亦不願意跟他們有任何接觸,但基於不想負上干擾言論自由的「罪名」,加上他們拍出來的電影受到不少觀眾支持,令政府不敢對他們有過激的行動,而他們為香港電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了不少具藝術價值的作品,貢獻良多,但政府一直以來都沒有為當年打壓他們的行為,作出過任何官方的回應。此外對政府和官員來說,好些具有「背景」的電影人和公司老闆亦是他們不想接觸的人士,當香港電影界面臨嚴重衰退的時候,業界曾向政府作出各類的訴求,政府亦作出較過往正面的回應,邀請多位電影人和老闆會面表達政府的關注,可是當時仍然活躍於業界的中國星老闆向華強並沒有獲邀請之列,可是其時中國星的出品佔據香港電影年產的一定數量,反而某幾位跟政府關係良好,但早已淡出香港電影的電影人卻受到邀請,這都令不少現職的電影人感到不可理喻。從不少跟電影人的訪談中,對於向華強的評價都甚為正面,他對電影的熱誠和認識,都是現時來自不同行業的公司老闆中少有的一位,就算現時他已淡出電影工業,轉戰澳門賭業,仍然受到不少電影人的尊重。

其實有關成立電影發展局的構思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有電影人提出過,但其時政府仍未就此構思進行詳細討論而拒絕,及後政府就業界的訴求在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下面成立電影服務統籌科,協助電影界進行製作和拍攝工作;至於,已成立的藝術發展局則資助低成本的獨立製作,加上興建電影資料館以滿足業界和文化界多年來的訴求,表示政府關注電影文化的發展。可是,政府一直以來都沒有就推動電影文化政策作過較長遠的計劃,直至香港電影到了衰退的今天,政府才正式成立發展局作「救亡」,邀請業界不少人士入局,聘任資深電影人馮永為秘書長,可是就資助制度和審查工作上,仍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加上負責執行工作的官員對電影工業的認識並不有太大的熟悉,看來發展局短期內都不能為業界帶來太大的推動作用。至於外間對資助電影製作的看法,是否有干擾商業運作之嫌,如果發展局能發揮適當的資助,為電影界培育中小型製作的新一批電影人,以及在業界發揮作用促成業界進行規範化的長遠發展,那並不算是干擾業界的商業運作,但如發展局未能掌握業界問題的癥結,而作出資助電影製作的話,那就另作別論。

筆者認為發展局除了要完善資助電影製作的制度和審查工作外,應整合現時業界的剩餘資源,如向各電影公司把完成電影後的道具和服裝收集起來,把這些物件分門別類,逐步建立一個道具及服裝的資料庫,累積下來這個資料庫可為本地業界及來港拍片的外地製作公司提供服務,多年前與導演李志毅閒談時,談及到英國拍電影的經驗,當地便有一個極之完善的資料館,對電影人來說,有著莫大的幫助;此外發展局亦可以收集過期的電影菲林,以半價賣給獨立電影人,雖然現時高清錄映技術有取代傳統菲林的趨勢,但對於好些電影熱愛者來說,菲林的質感仍然是錄映無法取代,而且在技術方面,拍攝菲林還是基礎訓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作者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在《信報》撰寫《影業刺針》專欄,關於電影、電視及娛樂工業的評論。 此文原於2008/05/16刊出,現經作者編訂於2018/03/06重刊。

[ #電影 #影業刺針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林錦波 Terms

Author @林錦波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